患者:苏丽 性别:女 年龄:26岁 住址: 福建
主诉:右颈部淋巴结核鹌鹑蛋大小包块形成6+月
现病史:患者自述于2015年6月无明显诱因下右颈部锁骨上扪及一鹌鹑蛋大小的包块,质硬,无痛,固定不移,于安海镇中心医院就诊,考虑为“淋巴结炎”,予口服消炎药物后无明显效果,遂至当地小诊所行输液抗感染(具体用药不详)治疗后包块有所缩小,为求明确诊治于2015年06月17日转至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,经颈部CT及组织病理检查后确诊为“右锁骨上淋巴结核”,未作治疗建议至当地防疫站抗结核治疗。患者于2015年07月17日至晋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口服抗痨药物((乙胺吡嗪利福异烟肼片及香菇多糖片),经抗痨药物治疗后患者包块仍逐渐增大至4.5cm×2cm,伴疼痛不适,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,患者从网络上了解我院治疗特色后于今日前来我院求治
中医诊断:瘰疬(脾虚湿盛证)
西医诊断:瘰疬(脾虚湿盛证)
诊疗计划:
1、中医外科护理常规,三级护理
2、完善入院相关辅助检查,包括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结核抗体等检查
3、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证,治疗予中药靶位定向体液疗法(即膏药贴敷于右颈部)以健脾祛湿、活血化瘀,辅以提毒拔脓、去腐生肌、消肿止痛
4、口服我院制剂圣灵丹及通经活络散以活血通络止痛,并继续口服自备药物抗痨治疗
5、及时行中医循经移病法治疗,必要时对症抗炎等对症疗法
6、嘱患者避风寒,慎起居,饮食清淡,忌辛辣,医患合作,争取早日康复
7、请上级医师指导治疗
入院日期:2015-12-19
出院日期:2016-03-06
病情转归:
患者入院时见右颈部锁骨上可见一隆起椭圆形红肿包块,直径为4.5cm×2cm,高出皮肤约1cm,质软有波动感,表面光滑,边界清楚,未破溃,轻压痛,固定不移,皮温高
患者行循经移病法
患者治疗两月后见右颈部创口明显缩小,约绿豆大小,极少量脓液渗出局部无红肿压痛
患者治疗78天后见右颈部创口已瘢痕愈合,无脓液渗出,局部无红肿压痛,皮温正常。患者病情虽临床治愈,但仍需巩固治疗,并将详细病情告知,患者要求出院,同意患者签字出院
出院医嘱
1.建议患者坚持中药靶位定向体液疗法巩固治疗
2.继续口服抗结核护肝药物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
3.不适及时就诊
中医调护:避风寒,慎起居,调饮食,畅情志,扶住正气以祛邪
专家点评:瘰疬是指民间俗称的“疬子颈”或“老鼠疮”,中医称之为“瘰疬”,西医称它为淋巴结 结核。“瘰疬”之名始见于二千多年前《黄帝内经》灵枢•寒热篇:“寒热瘰疬,在于颈腋者”在颈部 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,其小者为瘰,大者为疬,因其互相串连,连贯如串珠状,故称之为瘰疬 。本病特点初起如豆,不觉疼痛,逐渐增多,累累如串珠状,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,溃后脓水清稀,往 往此愈彼破,形成窦道,状如老鼠洞。治疗颇为棘手,在旧社会,有“十疬九死”之说。随着医学的不 断进步,该病已不再可怕。瘰疬科就是以治疗这类疾病为特长的专科,并以“瘰疬”二字作为科室的名 称。中医所称“瘰疬”和民间俗称“老鼠疮”,均指淋巴结核。淋巴结核以颈部为最常见,颈部淋巴结 核还可合并纵隔肺门部、腋窝部、腹股沟部淋巴结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