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关节结核中医俗称"骨痨"或"疤骨流痰",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骨与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病变,绝大部分继发于肺结核,在肺感染后通过血液的传播可以到骨骼系统。结核杆菌传播到其他部位后,大部分的部位可以由于抵抗的增强把它消灭掉,但是有一些部位的结核菌可能在局部形成一个小的病灶,如果机体抵抗力很强,可能潜伏在那里,当肌体抵抗力下降,出在正不能压邪阶段,原发病灶内的结核菌繁殖随血液循环形成大量细菌性栓子,这些栓子被血流随意送到全身多组织内(骨与关节),因此骨结核是一种继发的病灶。发病部位多数在负重大、活动多、容易发生劳损的骨或关节。
一般常规治疗是以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的目的,目的就是病灶清除、植骨术(前路植骨,后路内固定)、矫形、单纯脓肿切开排脓术等。手术单纯进行病灶清除植骨是否可行?由于患部不具备生理性,植骨块不易存活,失败率高,被移植的骨直接成了细菌生长繁殖的基地,而且骨块易造成成假关节和畸形加重。由于单纯进行植骨的植骨块强度低,对脊柱的支撑力不足,一旦发生松脱、倾倒直接压迫脊髓,会产生严重性的后果。植骨、后路内固定、矫形?手术治疗的目的就是彻底清除病灶,解除脊髓压迫,矫正后凸畸形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。但骨结核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,并不是清除病灶后就一劳永逸了。目前一般主张前路植骨、后路内固定,它的缺点是明显的,螺钉的固定穿透骨膜损伤了骨质和血运,易造成结核菌栓子的定殖,使细菌扩散。而且植骨块在应力作用的情况下会出现骨小梁的压缩和断裂。特别是对于破坏达到两个以上椎体的病灶,脊柱上下端的应力集中在内固定的螺钉上,引起螺钉松动断裂,导致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和晚发性截瘫的出现。